转载:腾讯新闻--每日经济新闻
微信图片_20240122111754.png
“西部第一经济大省”经济规模再上一个万亿台阶,达到6万亿元水平。
“6”是四川2023年经济答卷中最亮眼的数字。
1月19日,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从现场获悉,2023年四川经济在开局并不理想的情况下,“波浪式发展、曲折式前进”,最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——增长6%、GDP突破6万亿元。
同日,川渝双子星的另一极,重庆也官宣突破3万亿元大关,比上年增长6.1%。
2023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四个年头,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、新闻发言人曾俊林特别谈到:“两省市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,2023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8万亿元,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。”
支撑
回顾四川经济攀升史,2007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,2011年突破2万亿元,2015年突破3万亿元,2018年跨过4万亿元台阶,基本按3至4年一个万亿元台阶的节奏稳步前进。接下来,迈入“5万亿元”“6万亿元”,明显提速。
2021年,面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,四川仍然突破了“5万亿”。又过两年,经济体量再晋升一个台阶,同步完成年初制定的“GDP增长6%左右,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好结果,确保总量突破6万亿元”的目标。
微信图片_20240122111819.png
回顾过去一年,曾俊林用“波浪式发展、曲折式前进”来概括,过程并不容易。
2023年刚一开局,四川多项指标增速低于全国,后来才逐渐上升,经济增速上半年追平、前三季度反超,到全年比全国高0.8个百分点,算得上“韧性十足”。
“2023年,我们不仅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,而且多项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。”曾俊林解读,比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.1%、高于全国1.3个百分点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1%、高于全国1.5个百分点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.2%、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,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哪些领域支撑起了6万亿元大盘?曾俊林表示,“固定资产投资功不可没”,“消费市场持续活跃”也值得关注。
2023年首个工作日,四川即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,总投资超7400亿元。曾俊林表示,纵观过去一年,四川全省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1463个,增长2.5%。在重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下,全省项目投资得以增长12.6%,高于上年0.1个百分点,高于固定资产投资10.2个百分点。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%,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3.3%,比上年提高2.6个百分点。
得益于这些“管当下、利长远”的重大项目投资,2023年四川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.6%,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.3%。
对于地方发展,实体经济是绕不开的澎湃动能,对拥有41个工业门类的工业大省四川更是如此。在四川的逻辑中,促进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,优势产业提质倍增是关键要义。
曾俊林提到,2023年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分别增长6.6%、11.9%,成为全省工业的新增长点。六大优势产业中,先进材料增长17.2%,医药健康、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增长9.6%和8.7%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为经济转型升级、结构调整预留了充足的空间。
另一个支撑点,即“消费这驾马车越跑越快”。
数据显示,2023年四川消费品市场加快恢复,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13.4亿元,比上年增长9.2%。其中,餐饮收入3597.4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5%,并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。此外,四川升级类消费品保持快速增长,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5.2%,金银珠宝、化妆品等品类零售额也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“虽然全省消费市场回升的态势在持续巩固,但距离常态化增长仍有差距。”曾俊林认为,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速仅为4.4%、低于2019年疫情前同期水平6个百分点,传统汽车及零售业态等部分消费领域也还面临“堵点”。下一步,还需不断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,充分发挥促消费的政策效应。
均衡
打造省域经济副中心、区域中心,是四川推动国家战略在川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。四川提出过“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八万亿元”,“8万亿”目标的实现,除了向“压舱石”成都要增量,更重要的是从省域经济副中心挖掘新的增长动能。
微信图片_20240122111843.png
从2023年经济运行情况看,川北、川南、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经济体量均站上了新的台阶,“经过五年的深化拓展,已取得阶段性成效,逐步成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”。
具体数据显示,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绵阳经济总量,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突破4000亿元;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宜宾-泸州组团,经济总量有望突破6500亿元;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南充-达州组团,经济总量有望突破5300亿元。以此计算,三大省域经济副中心经济总量将超过1.5万亿元,占全省比重四分之一以上。
这几大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建设,也是各有特色。曾俊林以数据总结称,绵阳经济持续领跑全省,供需两端均衡恢复。宜宾-泸州组团则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、做强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功能,突出体现在进出口总额超过500亿元。作为四川东向北向的潜在开放高地,南充-达州组团重点在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上,第一产业发展规模居全省前列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突破3000亿元。
为破解依靠一个中心城市带动全省的局面,从2018年鼓励“七城争创”开始,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、区域中心建设一直处于不间断的推进节奏中。2023年底,四川省政府官网陆续公布两份与“省域经济副中心”相关的文件——《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》(简称《绵阳意见》),《关于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》(简称《宜宾-泸州意见》)。加上去年11月四川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的《关于支持乐山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的意见》,四川7个“种子选手”中的4城,先行一步拿到支持建设经济副中心的方案。
四川为这些省域经济副中心定下了阶段性建设目标——
《绵阳意见》中显示,到2027年,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,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。按2022年3600亿元的水平看,绵阳还要“跳起摸高”,2023年~2027年五年间年均要增长约500亿元。
《宜宾-泸州意见》中显示,到2027年,宜宾-泸州两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。以2022年6000亿元左右的基础,宜宾-泸州组团年均要增长800亿元。
以目前公布的2023年数据来看,支持意见获批的“第一年”,绵阳经济增长接近400亿元,基本符合年均500亿元的预定节奏。宜宾-泸州组团合计增长500亿元左右,距离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的目标,仍要“努力垫脚”、携手前进。
绵阳目前得以领跑,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处于成都向东、重庆向西的发展快车道上。一个例子是,绵阳高新区(科技城直管区)的镇园之宝、总投资280亿元的巨星稀土永磁项目,就属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合共建标志性项目之一。
西南财经大学智库主任、首席经济学家,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、博导汤继强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:“如果这些这些腰部城市也迅速成长起来,四川经济将会呈现更好的态势。”
突破
1月19日,2023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宣布,2023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.79亿元,比上年增长6.1%。
在四川官宣“6万亿元”的同时,重庆也发布突破“3万亿元”的消息,中国经济版图“第四极”整体登上新的台阶。